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林业   130篇
农学   72篇
基础科学   40篇
  458篇
综合类   450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662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黄土高原南部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南部土层深厚疏松,质地中壤,土壤水分性质优良,作物具有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对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是进塬农田水分亏缺率和减产率为30%左右,西部旱塬为10%在右。同时还对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进行了估算,表明:在目前生产力条件下冬小麦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为5330-6300kg/hm^2,春玉米为7700-90000kg/hm^2。此外,水肥产量铲庆的研究指出,目前水  相似文献   
42.
黄土塬面农林复合系统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塬区农林复合系统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林带(杨树为主)与农作物界面附近土壤中树木和小麦根系的空间分布,利用树木吸收根和小麦根系生物量计算生态位宽度、生态重叠指数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并据此分析林木和农作物种群在水分和养分资源轴的生态位特征。小麦在40cm以上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而林木在距林带1H处20cm以上土层到0.5H处60cm以上土层至林下100cm以上土层内具有较大的生态宽度,但林木在1H以内100cm土层其他空间土壤中也具有一定的生态位宽度。树木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虽可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林间作对水分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性竞争,但树木居于竞争的优势者地位,形成对农作物的胁地负效应,距林带1H内林木对农作物生态位重叠,且在0.5H以内重叠较大,竞争剧烈,在此集流补水增肥有利于缓解林木胁地。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土壤碳排放量略高于植被碳固定  相似文献   
44.
采用育苗成分蔸移栽龙须草,共成活率一般教低度于50%,制约了这一优良保土经济草种的发展。对影响龙须单栽植成活率的研究表明:冬前整地来年移栽较边整地边移栽、在气温高的6~8月较早春或晚狄移栽、雨天移栽效晴天移我、免耕并深栽较翻耕浅植均可显著提高龙须草的成活率;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就近育苗、随起随栽,尽可能缩短种苗放置时间是保证龙须草成话的关键,人工保墒措施也不失为提高龙须草成活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5.
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硒的数量、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连续浸提的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4种湿地土壤(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和泥炭土)中硒的含量、形态、剖面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人、畜缺硒症的防治积累科学资料。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属于低硒环境,表层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65~260μg/kg。在各种形态硒中,水溶性硒仅占土壤全硒含量的1.12%~3.08%,交换态硒占2.91%~6.03%,有机态硒占10.28%~45.63%,酸溶态硒、硫化态硒和残余态硒3种无效态硒共占60%以上。在土壤有机态硒组成中,胡敏酸结合态硒(HA-Se)占有机态硒的57.84%,富里酸结合态硒(FA-Se)占42.16%。土壤总硒和有机态硒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且其影响程度随着深度的不同而改变,湿地土壤丰富的有机碳有利于土壤有机态硒和总硒的积累。土壤总硒含量低、有机态硒的比例较高以及胡敏酸结合态硒占优势导致硒的生物利用率低,可能是该区域人、畜硒缺乏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关键措施与组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 4条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和治理模式的分析评价与系统研究 ,提出了适应于该地区的治理开发模式 ,初步确定了小流域不同单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及其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47.
We used the soil‐core transloc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creased temperature on above‐ and below‐ground phytomass and organic matter in cool alpine areas. The translocation of undisturbed soil cores from a high alpine site (2525 m a.s.l.) to an alpine site near the timberline (1895 m a.s.l.) achieved an effective artificial warming of 3.3 K. From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translocation of soil cores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Soil cores moved to a new site at the same altitude showed no change in above‐ and below‐ground vegetation, bulk density, and soil skeleton. At both sites, soils were Haplic Podzols with a similar chemistry and clay mineralogy. At the lower elevation site, however, podzolization processes seemed to be more pronounced. As a consequence, the translocation of the soil cores probably led to a disturbance of the actual steady state that had been established after about 10,000–13,000 years of soil formation. This might have affected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vegeta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cannot be fully exclud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influenced the results. Translocation of soil cores from a very cool to a warmer site led to a distinct decrease in above‐ground phytomass (about –45%) over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of two years. Below‐ground phytom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p to –50%) in the topsoil (0–5 cm) after artificial warming. Possible mechanisms are that roots reduced photosynthesis and hence C flow below‐ground, a reduction of soil moisture that would have led to root death (not a very probable cause, however) or an abrupt change in the radiation duration and flux which affected root growth (also not very probable). Fast climate change exceeded the ability of the above‐ground and below‐ground phytomass to adapt quickly. Whether the decrease in phytomass was a short‐term or a long‐term response to climate warming remains uncertain. Based on a gradient study (climosequence at the same localit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decreased plant productivity might be a short‐term effect.  相似文献   
48.
利用渭北旱塬7年(1997~2003年)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的因子,求得最优回归子集,包括4月和8月份的降水量、前1年12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1月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建立苹果黑星病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残差绝对值<0.5为统计标准,对1997~2003年苹果黑星病的流行程度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高,可用于指导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9.
前不久,苏联停止了几项要花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计划。这些工程是苏联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筑坝,并使4条向北流的河流改道,以引水灌溉南方的辽阔地区。  相似文献   
50.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深层水分特征的分析表明,受降水影响0~2m土层水分变化较大,2m以下由于没有水分的补给,出现了干燥化现象。苜蓿在生长前期主要利用上层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恢复也是从上层开始,下层的干层则难予恢复。10、15、23年生苜蓿分别在9、10.8和11m处水分含量趋于稳定,达到土壤干层的下限。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分含量趋于稳定。在0~9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较大,亏缺量大于年均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